以实践铸就工匠精神,用技能赋能未来发展——机电学院金工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完美落幕

发布时间:2025-11-26   浏览次数:次   作者:王鸿昌   复审:李灵焕   终审:机电学院   摄影:   来源:机电学院

截至11月底,机电学院学生为期三个月的金工实习圆满结束。本次实习涵盖焊接、钳工、数控加工及车床操作四大核心工种,通过“理论讲解+实操训练+成果考核”的三段式教学模式,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,锤炼工程素养与工匠精神。作为机电学校各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,本次实习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,更搭建了从课堂理论到工业应用的桥梁,为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1.安全为先,筑牢实习“第一道防线” 

“进入车间必须穿戴工作服、防护帽,女生需将长发盘入帽内,操作设备时严禁戴手套……”实习首日,一场严肃的安全教育课拉开了序幕。通过观看安全事故警示视频与现场演示,学生们深刻认识到“安全是工业生产的生命线”。指导教师结合真实案例强调:“一个无意的动作或小小的疏忽,都可能导致机械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。”这种“警钟长鸣”的安全理念贯穿实习全程,使学生养成了规范操作、谨慎作业的职业习惯。

2.四大工种实训:在汗水与火花中锤炼技能

(1)焊接:在弧光中掌握“钢铁缝合术”

焊接车间内,弧光闪烁、焊花飞溅。学生们在指导教师的示范下,从握枪姿势、电流调节学起,逐步掌握引弧、运条、收弧等核心技巧。“初次尝试时,焊条总是粘在工件上,手也抖得厉害。”学生李同学坦言,“后来在师傅指导下调整角度和距离,终于让电弧稳定燃烧起来。”尽管初期作品焊缝不均、成形欠佳,但随着练习深入,学生们逐渐领悟到“稳、准、匀”的操作精髓,最终完成的平焊试件合格率达100%。

 

(2)钳工:用锉刀雕琢“毫米级精度”

“钳工是最考验耐心的工种。”指导教师在实训前提醒道。学生们需用锉刀、钢锯等工具,按照图纸将钢板加工成指定尺寸形状。从钢锯切割到平面锉削,再到钻孔,每一步都需“眼准、手稳、力匀”。“刚开始锉刀总不听使唤,中间凸起的平面怎么也锉不平,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敢停。”王同学分享道,“后来通过观察师傅运刀轨迹,学会减小锉削量、加大下压力,终于让钢尺边缘与工件缝隙几乎消失。”这种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精度要求,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中“精益求精”的内涵。

 

(3)数控加工:体验“智能智造”的魅力

在数控车间,学生们首次接触到现代工业的“大脑”——数控车床与编程软件。通过学习G代码编程逻辑,他们在电脑上绘制三维模型,再将程序输入机床,亲眼见证毛坯料在刀具高速运转下逐渐成形为精密零件。“当看到自己编写的程序成功加工出第一个阶梯轴时,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!”参与实训的张同学兴奋地说。指导教师表示,数控加工模块旨在让学生理解“自动化技术如何赋能传统制造”,为后续学习PLC控制、工业机器人等课程埋下伏笔。

 

 

(4)车床操作:感受“传统机床”的机械之美

车床实训中,学生们学习了工件装夹、刀具选择、切削参数设置等基础技能,亲手完成了端面车削、切断、外圆切削、倒角等典型工序。“车床旋转时的震动和金属切削声,让我真切感受到工业生产的力量。”学生们通过加工简单轴类零件,掌握了主轴转速与进给量的匹配原理,更体会到“手脑协调”在机械操作中的重要性。

 

金工实习是工科学生的‘成人礼’。两周的汗水与收获,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,更培养了他们的工程意识、质量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。学生们也纷纷表示,实习打破了“纸上谈兵”的局限,让他们真正理解了“自动化专业不仅是编程与控制,更需要扎根工业生产一线”。

3.实践育人在路上:从课堂到车间的“成长蜕变”

本次金工实习是机电学院各个专业深化“新工科”改革的生动实践。通过将焊接的“热加工”、钳工的“手工艺术”、数控的“智能编程”与车床的“传统切削”相结合,学生们既感受了工业制造的历史传承,也触摸到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。当学生们用布满茧子的双手捧起自己加工的零件时,眼中闪烁的光芒,正是‘工匠精神’最鲜活的注脚。

未来,学院将继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,增设工业机器人操作、3D打印等前沿模块,让金工实习成为连接校园与产业的“纽带”,助力机电学院学生成长为“懂理论、会操作、能创新”的新时代工程人才。


Copyright ©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机电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河南省郑州新郑龙湖镇文昌路1号 邮编:451191